为鼓励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个人,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22年市政府出台了《日照市科技创新成果评定办法》(日政发〔2022〕11号)(以下简称《评定办法》),根据《评定办法》规定,市科技局组织开展了2024年度科技创新成果评定工作。
评定流程主要包括成果提名、形式审查、专家评审、市科技局党组会议研究、评定委员会评议、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六个阶段。一是成果提名。参照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工作程序,由各区县(功能区)科技主管部门、市直有关单位作为提名单位,对推荐的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初审把关,在提名单位公示无异议后,择优向市科技局提名推荐,共收到科技创新成果149项。二是形式审查。组织专人对科技成果的申报材料、完成人情况、项目应用转化情况等内容进行审查。共有137项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形式审查。根据《评定办法》规定,对形式审查合格项目在市科技局网站进行为期5个工作日的公示,公示期间未收到异议。三是专家评审。对受理的137项科技创新成果按照同行评议的原则,组织专家异地评审,由35位行业领域的专家,分7个专业评审组,进行集中评审。专家评审组根据成果的创新性与技术水平、实用性及应用前景、产生的经济与社会综合效益等内容对成果进行打分。根据得分提出2024年度日照市科技创新成果拟定名单,并在市科技局网站进行为期15日的公示,在公示期间未收到异议。四是市科技局集体研究。市科技局召开第8次党组会,研究通过2024年度日照市科技创新成果拟定名单。五是评定委员会评议。召开日照市科技创新成果评定委员会会议,对2024年度日照市科技创新成果拟定名单进行审议,形成《2024年度日照市科技创新成果建议名单》。六是市政府常务会研究。市政府召开第83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2024年度日照市科技创新成果建议名单》,并决定以市政府名义发文公布。
根据《评定办法》规定,市科技创新成果每年总数不超过80项,其中一等成果不超过10项,二等成果不超过20项。按照突出重点产业,加大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引导和支持的原则,确定2024年日照市科技创新成果名单,其中一等成果10项,二等成果20项,三等成果50项。
评定的10项一等科技创新成果中,工业类5项,农业类1项,分别是上海交大日照海洋智能装备研究院牵头完成的“基于多源态势感知与信息融合的数字航道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山东交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沿海地区变质岩特性定量表征与资源化路用关kaiyun登录入口 kaiyun平台键技术”、海汇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单效板式海水淡化关键技术装备开发及推广”、山东吉特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一种智能空气消毒净化关键技术的性能提升研究与应用”、龙海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日照奎山体育中心轮辐式索膜钢结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山东五征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优质饲草料收获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这6项成果共产出专利57项、论文12篇、专著1部,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地方标准4项,技术创新水平达到行业内领先,形成的新产品近3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有力带动了相关行业高质量发展。医学类4项,分别是日照市人民医院牵头完成的“放大内镜联合色素内镜诊疗在上消化道肿瘤筛查中的应用”和“细菌鞭毛钩蛋白FlgE的免疫活性在血管损伤中的作用”、日照市中医医院牵头完成的“中医骨伤、针灸文献挖掘与临床转化”和“宫腔灌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效果及机制研究”,这4项成果理论创新和应用性较强,发表SCI/中文核心等论文19篇,出版专著1部,具有较强的行业影响力。
评定的70项二等、三等科技创新成果中,工业类30项,农业类5项,生物医药类6项,环保类3项,交通运输类2项,医疗卫生类24项。这些项目兼顾了工业新产品开发、农业科技进步、社会公益保障、医疗水平提升等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服务多个方面,项目的实施对科技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和民生保障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项目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省内、市内同类技术或产品先进水平,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较好,对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推动作用。
2024年度日照市科技创新成果展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行业分布更加广泛。2024年度评定的80项科技创新成果中,包括高端装备制造项目11项,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10项,钢铁及新材料项目8项,生物医药项目6项,能源环保项目5项,现代农业项目6项。不仅在传统优势产业,如钢铁、化工、浆纸等领域持续发力,还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取得了突破进展,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更为显著,体现了我市科技创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加速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二是创新水平更加凸显。2024年度我市科技创新成果在技术创新水平上有了更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一等科技创新成果,不仅产出了更多的专利和论文,而且在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显示出我市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如上海交大日照海洋智能装备研究院联合山东港口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开展的“基于多源态势感知与信息融合的数字航道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因创新水平突出,获得徐青和谭家华两位院士联合提名,这是我市自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评定以来首次院士提名。该成果为日照港提供了全面、及时、系统的海上要素动态信息,将船舶等待航道时间压缩20%以上,提高船舶通航效率5%以上。
三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更加突出。2024年度的科技创新成果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和产业化推广,其中50多个项目在形成新产品后,近三年的销售收入达到601亿元,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如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日照供电公司的“新型有源配电网故障感知及处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授权发明专利10项,项目成果已在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内进行了推广,减少了人工故障排查需投入的人力物力,降低了配电网故障造成的售电收益损失,近三年实现经济效益2.32亿元,经济社会效益良好。
四是更加关注社会公益和民生保障。2024年度的科技创新成果在社会公益、医疗卫生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如智能感知康复机器人、沭河流域生态环境评测、中医理疗与西医诊疗新技术等创新成果的应用极大提升了人民健康水平,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如山东吉特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成的“一种智能空气消毒净化关键技术的性能提升研究与应用”项目,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智能空气消毒净化技术,通过集成高效过滤、新型消毒材料、智能传感与控制系统等多种技术手段,实现了对空气中细菌、病毒及有害物质的高效去除。项目在省内有关医疗机构推广使用,实现销售收入2000余万元。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继续以科技创新成果挖掘培育为抓手,鼓励引导支持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厚植创新沃土、汇聚创新动能。具体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挖掘培育优质科技创新成果。着力引导企业建立自主研发体系,充分发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主体作用,主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不断向高、向新要生产力。面向产业之需、企业之盼,靠前服务科技项目谋划,统筹实施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全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年内,实施“揭榜挂帅”项目10项、省市科技计划项目50项以上,在技术攻关中锻造优质科技创新成果。完善科技成果动态捕捉机制,加强与高校院所、重点企业沟通对接,建好用好科技成果储备库,持续深入挖掘具备发展潜质的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吸纳入库并跟踪培育,精准匹配科技计划项目和适用优惠政策,加快培育一批转化应用效果好、技术市场价值高、示范引领作用强的优质成果,争取在省科学技术奖、山东好成果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二是夯实技术转移基础,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更加注重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积极性,扩大其科研自主权,完善激励创新、宽容失败机制。全力支持高校、龙头企业建设中试基地,提供更为市场化、专业化的中试熟化服务,同时依托全市技术经纪人专业优势发挥,服务技术供需两端精准对接,助推更多优质成果变成实际产出,确保广大科技工作者有成果能转化、有研发见效益。全力引进培育更多高层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着力提升市内现有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质量,科学开展综合绩效评价,规范优胜劣汰动态管理,充分发挥好技术转移中介作用。进一步完善技术市场和资本市场互动机制,广泛征集企业技术需求和成果转化需求,高质量组织更多技术路演活动,鼓励企业、投资机构积极融入全省科技大市场,引导更多创新主体向我市集聚、更多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
三是强化创新要素供给,持续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生态。继续加强政策集成供给,尽快出台并严格落实好推动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和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提供充足的要素保障。继续打造多层次、高水平的技术经纪人队伍,鼓励其充分发挥技术供需对接桥梁作用,争取年内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超过115亿元。进一步强化科技金融赋能,加快探索开展新质生产力股权投资试点,扩大科技成果转化贷款覆盖面,全力推动省市股权联动支持地方重大项目实施。持续推进创新平台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型企业加入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使用共享设备开展研发活动,享受创新券政策支持,引导高校院所、国资国企、链主龙头企业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构建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平台共用的良性创新协作生态。
日照港集团获评情况以及近年来在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培育方面有哪些好的经验做法?成效如何?
近年来,日照港紧扣“十四五”发展规划,在日照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科技创新改革步伐,聚力重大创新课题攻坚、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培育、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取得了一系列成绩。近五年,日照港累计获得日照市科技创新成果12项(其中一等成果2项,二等成果1项,三等成果9项),这些成果为港口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荣获今年一等成果的“基于多源态势感知与信息融合的数字航道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通过首创海上零碳综合信息塔—“龙睛塔”、建设海上多源数据采集及信息融合系统、打造水面水下三维数字航道平台,实现了海上态势透彻感知,为海上通航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
科技创新成果评定与奖励,有效促进了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激发了科技人员和团队的创新活力。日照港每年拿出近百万元专项奖励资金,用于内部科技成果奖励和成果转化价值分享,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科技创新和生产力培育方面,日照港积累了“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丰富经验。一是聚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在集装箱、大宗干散货、粮食等领域推动核心技术从“跟跑”到局部“领跑”的提升。“大宗干散货港口集疏运作业智慧绿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已申报2025年山东省科技进步奖;“顺岸端集装箱码头智能化作业技术及装备开发”“海洋港口航道通航作业全域态势精确感知及风险防范技术与系统”2个项目争创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首台国产化全自动新型粮食卸船机申报山东省首台(套)技术装备、山东好成果。二是加大研发投入,强化产学研联合创新。围绕港口生产建设中的痛点难点,连续三年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2025年投入1.5亿元实施50余项科研计划。携手中国工程院丁荣军院士团队、上海海事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机车无人化、设备轻量化等关键技术研究,全面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联合共建省重点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建立以平台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提升港口科技研发的层次和水平。三是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广阔的发展空间,实施“连钢创新团队”攀登计划,选拔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扎实专业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骨干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港口的科技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